邪教是如何“动了你的心”
邪教的出现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当生活水平、精神追求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心态变化在客观上影响了部分民众的处世态度,误导他们加入了邪教组织。因此,分析受害者误入邪教的心理动机,对于深入认识邪教的本质和危害,对转化工作以及进一步探索邪教防范对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邪教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动了你的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神慰藉。面对恐惧和不确定性,人们渴望得到慰藉,舒缓焦虑,寻求出路。邪教头目通过许下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诺言来满足这些人群的需求,来提供心灵慰藉的错觉,包括金钱无忧、心静如水、身健体康、长生不老。在此过程中,邪教头目居心叵测。例如,人们遇到困难时容易心情低落,此时有强烈的心理慰藉的需求,这就为邪教的侵入和蔓延提供了生存空间和机会。这种心理依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为个体的行为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甚至可以不惜献身。如果邪教信徒把邪教当成了自己的信仰,必然会极其顽固,难以转化。
二是社会归属。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就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求归属于一定集团或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其中一员并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而且“希望有知心朋友,渴望在团体中与他人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保持友谊和忠诚。”在精神上、心理上的这种相互需求,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称的“社会归属”和“社会亲和”心理。它不仅是人最基本的一种需求,而是一种十分强烈且持久的社会行为动机。但在当今社会,由于多种原因,相当部分人的这种社会归属和社会亲和心理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和实现。
邪教头目会利用思想和行为控制手段,断绝邪教追随者与外界之间的往来,强化人在邪教组织的归属感。这些手段实际上可能加重邪教信徒已有情感中的不安全感,鼓励他们为了自身及情感需求而完全依赖邪教组织。与此同时,他们时常被要求与非组织成员的任何朋友或亲戚断绝关系。这可能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隔离,实际上恶化了许多邪教信徒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加焦虑和抑郁,这也是最初邪教吸引人们入教的原因。焦虑和抑郁可能会演化到让人感觉难以逾越的强度,从而使信徒做出过激举动。
三是众从与从众心理。“群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现象。影响众从心理的主要因素有少数派成员的权威性和一致性等。即少数派人的权威性越大、内部一致性越强,其对大众的影响也就越大。邪教教主把自己装扮成无所不能的神,其法力甚至超越以往诸神。教主发展的核心骨干成员,大多是有一定社会地位、有能力的人,甚至是社会名流,而这些核心骨干成员往往是跟随教主左右,甚至形影不离。一方面是为了树立教主及其邪教的权威,另一方面是为了显示教主与核心成员间的高度一致性,从而制造众从心理的条件。
“随波逐流”就是从众的最好例证,在文化水平低下,分析判断能力不高的人群中尤为突出。邪教迅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恐惧容易诱发从众心理,所有邪教进行宣传煽动时,无不使用威胁、恐吓的手段,大势宣扬灾劫说,宣称只有信奉该教才能得以解脱。对于那些信以为真的人来说,与其惶惶不可终日,不如追随邪教组织,给自己找到一条超脱之路。有的是不愿承受群体的压力而产生从众心理,加入邪教组织。很多邪教组织就是以一定的人数组成群体开展集体活动或练功,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人数优势”,造成规模效应。而这种有一定规模的群体,对区域内未加入该群体的其他人员,会产生“与众不同”的心理压力,从而使个体作出从众反应。
如何抵制邪教组织的诱导?寻求理性,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中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导致人们的情绪反应,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导致了情绪反应。即情绪结果本质上是由信念系统所真正引发。学会质疑非理性信念,纠正非理性信念系统的偏差,形成理性的生活方式。建立科学的理性信念系统,重构正确的人生观。使对自己有兴趣;学会自我接纳;做到独立性强,自我定向;对他人容忍度高;可以接受不确定性,面对挑战;信守承诺;具有灵活性以及心理弹性;科学地思考而非空想主义。
这样建立更加理性的人生哲学,对任何危险与诱惑具有识别能力。
- 上一篇:温州市英才学校食堂菜谱2022. 10.16-2022.10 2022/10/15
- 下一篇:创新和加强邪教治理工作 做好新时期反邪教工作 2022/8/19